《說釉—晟達陶瓷創作展》 鶯歌光點盛大展出
![]() |
![]() ![]() |





由鶯歌光點美學館主辦《說釉—晟達陶瓷創作展》,自即日起至5月29日,在光點藝術中心展出。此次展覽特邀「晟達陶瓷」家族品牌三代:陳坤城(阿泉師)、陳元杉、洪美蓮、陳庭怡、丁有彧等五位藝術家聯袂展出。「說釉」訴說著過往的經驗與實踐,將「以釉為形,以形訴說」的方式闡述創作者,對於釉的形與意。5月7日正式開展,已榮獲文化部、新北市文化局、新北市藝遊、藝術家雜誌、非池中藝術網…誠意推薦。
日前舉行開幕茶會,特邀中華民國陶藝協會理事長賴秀桃,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副教授梁家豪,鶯歌鄉土文化工作室何振源,金門縣陶瓷廠技正陳泓光,擔任致詞嘉賓。臺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王龍德,中華民國陶藝協會理事長賴秀桃,鶯陶共贏會會長鄧素雲,釉藥堂蔡美如,剛剛好陶瓷器皿工作室彭書徹、陳念澄,禹物再製所戴禹財、蔡佩莉,藝術家王秀琴、王安佩、王宣文、伍坤山、江敏儀、何應朋、何翠虹、何應朋、呂琪昌、李宗彥、杜吉豐、林義傑、林發權、林靖崧、林志鵬、林立生、林杉和、林羿仲、施景南、徐明稷、陳效尼、梁佑華、許旭倫、許珊珊、許時坤、傅乾輝、曾祥軒、黃子珀、蔡志永、蔡育榕、蔡佑承、蔡斌祥、劉俊輝、劉琦文、蕭爲仁、駱俊明、鍾志順、藍學位…,以及參展藝術家的至親好友、忠實粉絲,雖大雨滂沱仍親臨現場獻上祝福,正向回應「晟達陶瓷」家族品牌三代的藝術創作,以及為人處事,開幕茶會熱鬧溫馨。
鶯藝術家陳坤城(阿泉師),南投水里人,從小在「窯」場長大,練就一生與泥巴為伍的製陶技藝。1979 年來北部工作,待過漢唐陶瓷、曉芳窯,並於1984 年到林窯,開始踏進鶯歌這個陶瓷興盛地。1985 年陶瓷外銷熱絡,陳坤城協助鶯歌的臺華窯拉大坯,現今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「拉坯技法」就是由陳坤城所示範。長年致力學習與傳承,結合手擠坯與續坯特色的拉坯工藝的「南投法」,突破平常拉坯尺寸的限制,增加陶土結構的特性,挑戰更加複雜的造型。在與夫人胼手胝足努力下,1995 年成立晟達陶瓷工藝社,成為窯廠之間合作的美談,也連結成鶯歌陶瓷的新聚落。此次特別展出兩件青花釉裏紅(非賣品),1984年—青花反口天球瓶,1986年—青花梅瓶,時間洗禮之美,實屬難能可貴。
藝術家陳元杉表示,「晟達陶瓷」成立至今近三十年,確是第一次將「晟達陶瓷」訂定為主題的展覽,主要以自行研發的釉藥來發想,讓參展夥伴依照各自創作的器型,與能體現的個人特色的釉藥,為作品賦予生命靈魂。此次展覽以反口天球瓶(玉壺春瓶)為創作原型,進而衍生出「扭轉」、「切割」、「鏤空」等三大系列,展出的所有作品,貼近自己心中所想,將一個很傳統的器型,經過創作者的巧思、轉變,賦予不同的形式、樣貌,搭配自行研發的釉藥,產生質感與肌理變化,讓作品的造型與色彩帶來新風貌,確仍保有創作原型的DNA,就我而言,這就是傳承與創新。藝術家陳元杉,利用拉坯技法的掌控能力,設計多層的結構,詮釋與釉色的藏匿關係,透過創作的實踐,展現觀賞的趣味和釉彩的視覺互動。
藝術家洪美蓮表示,人生是一連串的各種喜怒哀樂所組成,又在不知不覺中從各種的無常中掉落,不管身在何處與何時,都希望自己能保持正向的心情與態度,迎接每一個充滿色彩的日常,隨遇而安。身為「晟達陶瓷」的一員,雖已耳濡目染,近八年來,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,以及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開辦的陶藝課程進修,透過學術界與業界的名師指導,藝術家、同儕的交流,與日精進陶藝創作思維與實務,以及材質美感與手作經驗。隨心從日常生活中找尋靈感,家人的羈絆、心靈的轉念、生命的感悟…都是創作題材。藝術家洪美蓮,從過往的施釉經驗,設計造型,並且透過溝槽與紋飾,展現釉色高溫流動的凝固狀態,多層的釉色、原料的結合,豐富釉彩的內涵,也詮釋創作者與釉色的探索歷程。
藝術家陳庭怡表示,自己對文字非常有感覺,每個人在對話的時候,常因說話的方式、詮釋的方式、心情的不同,有著不同的感受,接受到的訊息或有共鳴、或有誤解,對我來說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。創作靈感來自於文字,也以文字為載體,搭配溫潤釉色,作品造型或以文字的筆畫來變換,或以文字最純粹的感覺(象形)來出發。書道
網址 | http://www.yinggo.com.tw |
地址 | 新北市鶯歌區陶瓷街18號 |